教育趨勢

學習差異

香港新冠病毒疫情自2020年春節前後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學校間歇性停課、復課,校園節奏完全給打亂。隨着市民陸續接種疫苗,疫情似有緩和之勢,估計下學年大部分學生應可回復正常學習生活。

停課、停學期間,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表面上是學習進度,畢竟過去一年,學生上課的時數不及正常的一半,有些級別甚至更少。惟這不是一兩所學校的事,是整個教育界需共同面對,只要好好把課程調適,問題縱使不能馬上解決,影響也不會太深遠。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卻不是這樣,問題既是深層次,自然不會太顯露,要發現也不會那麼容易,問題也只是慢慢地浮現;到為老師所識別時,問題已發酵了一段日子,要處理愈益困難,對社會的發展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差異就是一例。

學生天賦不一、成長參差、家庭背景各異,學習差異本是自然不過。為減低差異,教育上一般採取「正面歧視」以扶助有需要的同學。給與貧困生書簿津貼、平板電腦、遊學津貼等是典型的「正面歧視」方法,目的是盡量消弭學生之間學習上的不公平。學習差異是一光譜式現象,一端是因種種原因學習能力暫不逮的學生;另一端卻是資優生。

疫情下,這光譜兩端不斷延伸。一則是缺乏面授式學習,「教學干預」變得無力;再則是「正面歧視」發揮不了應有的功用,結果是學生只能依靠自己及家庭。學校的角色淡泊了,資優生、有能力扶助子女的父母,利用因停課而被釋放出的空間,可把子女提升至另一高水平。自學能力稍遜的學生,若來自社經地位較弱家庭,學習只能停滯,甚至退步。

敝司近幾年均舉辦「年度中國歷史人物專題研習比賽」,這兩屆參賽作品水平異常參差。比賽是小組形式,時段無論上屆或本屆均是在一月至四月進行,正正是學校停課的高峰期;加上限聚令,指導老師能做的估計不可能太多,但入圍作品的水平卻非常高。一位去屆冠軍學校學生,是屆再接再厲亦報名參賽;湊巧的,在另一次活動中與作者碰面,學生的爸爸向作者透露他兒子非常享受是次比賽,令他非常詫異的是其兒子看的材料竟是他大學時所看的論文!而他兒子只是一位小學六年級生!

真正的資優生學習與一般學生不一。一般學生需要的是「教師」,而資優生需要的卻是「輔導者」。資優生需要的是啟發及空間,而不是不停複習及耳提面命的教導。疫情下線上自主學習模式正好能讓資優生發揮所長;但這種模式讓大部分學生處於學習的劣勢;貧困生更因「正面歧視」失效而令學習滯後。須知一般學生是教育的主要對象,長期的學習滯後,會令彼等失去學習興趣,極端的結果就是逃學以至最終失學。追趕課程自然是後疫情時期的教學重點,但如何及早識別及扶助潛在失學危機的學生也是刻不容緩。

其他文章
教育資訊

用「同理心」讓孩子分辨對錯

只有規則的教導,孩子也許知道這件事不該做,但是在行為上不一定能做得到,這是因為動機面的教導還需要同理心的涉入。


例如A小孩看見旁邊的B小孩有餅乾,A很想吃,但B就是不請他吃。於是A趁著B不在的時候偷吃了餅乾。在實驗時,我們問A小孩:「偷吃餅乾對不對?」A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再問A小孩:「偷吃餅乾是什麼感覺?」他會回答:「很快樂。」


A小孩的思維是:「除非我偷吃餅乾的時候有人在場,那麼我會被處罰。否則,雖然我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事,可是我很想吃,我還是拿餅乾來吃。而且餅乾很好吃,我吃到餅乾覺得很快樂。」


A小孩也許沒有「自己的餅乾被偷吃」的情感經驗,所以他也無法同理B小孩的餅乾被偷吃了的心情。4~6歲間,孩子的道德情緒開始萌芽,對別人的處境會有一些同理心,這個時候家長在管教時,就可以進行情感的涉入。


例如,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還不小心弄壞,對方哭了,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把他心愛的玩具拿走了,還弄壞,他很難過,所以哭了。」有同理心的情感教導,幾次之後,孩子在面對誘惑情境時,認知上知道這件事不該做,情感上也會有罪疚感,才有辦法真正自我抑制不當的行為出現。

19/8/2022

查看詳情
教育趨勢

學習「成長性思維」,達到成功人生

臺灣過去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以「定型化思維」的方式來教育學生,乃至於我們容易在學業或者是未來生涯發展上遇到挫折與挑戰時自我設限,錯過與成功相遇的機會。「成長性思維」則是提倡人有無限可能,只要不畫地自限都有成功的會。以下就Hundley, H. and Brock, A.所提倡與駁斥的兩種思維做一簡單比較:


 


「定型化思維」的人相信,每個人天生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因此會避免挑戰與失敗。我相信在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當中,經常會聽到同學或朋友說:「算了!學不會就換別的」。類似這樣的話,當聽久了或者是聽多了我們就會慢慢的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學不會,乃至於想要放棄。教育學者也將類似的情形稱之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Actualized)」,也就是說只要相信自己成功,就會成功;反之,如果自己都認為會失敗,那注定是以失敗收場。筆者國中時的同班同學(化名:小陳)就是受到定型化思維所影響,才會到目前都一事無成,小陳非常喜歡餐飲,很努力的考上了公立高職的餐飲科,沒想到這才是噩夢的開始,國中時偶爾做個小點心滿足大家的胃口還行,但是到了高職是受到專業訓練,小陳開始飽嘗失敗的滋味,不斷的萌生想要轉科的念頭,終於,不斷失敗後小陳開始認為自己不具有餐飲方面的才能而轉到普通科,之後讀到大學畢業進入私人公司當行政人員。


 


「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後天學習與努力,每個人都能有無限潛力,因此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認為,只要不放棄就可以不斷的往上爬,而且到達終點之前都有許多的未知與困難,他們也樂於挑戰。筆者的另一名國中同學(化名:小林)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典範,國中時筆者和小林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國中畢業後因為各自往不同的道路發展後顯少聯絡,直到近幾年才知道原來小林是某個電視歌唱比賽的常勝軍,這讓不曾聽過小林唱歌的我感到非常驚訝,於是開始關注小林,才知道原來小林一開始也是有被嫌棄過,甚至被認為不適合走唱歌的路線,但是藉由不斷的練習,慢慢的培養自己的歌喉與氣勢,小林相信自己並不是不能唱歌,而是缺乏練習,因此小林每天花了許多的時間練習每首歌的旋律與音調,最後終於一路破關斬將拿到冠軍,順利發行唱片。


從小陳和小林的例子可以發現,「思維」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臺灣的教育體制不斷的求新求變下,帶給孩子的始終是來自於保守主義的思想方式,安於現狀的中國傳統使得學生不敢挑戰未知而失去了發展的大好機會。然而,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學習的,只要讓小孩從小開始練習,就能讓小孩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所畏懼,正面迎向挑戰,讓失敗不再是可恥的代名詞,而是不斷精進自己並且邁向成功人生的墊腳石。

13/7/2022

查看詳情

Learning King

我們擁有經驗豐富和有耐心的全職補習或網上授課老師,可安排一對一或小班形式授課,切合不同中小學生的需求; 覆蓋科目包括中文補習、英文補習、數學補習和通識的必修科和其他選修科。還有普通話和英語會話班,全科補習等。絶對是你首選的導師配對網站和補習中介平台。

更多媒體

Copyright © Learning 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