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
良好的學習態度,如同發現美的眼睛,總能使學習者,從學習對像哪裡找到值得注意的東西。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很自然地有一種挑剔,因為沒有人願意有勞無獲,更不願意學到錯誤的東西。所以說,這種挑剔很自然,是學習者謹慎的一種表現,但是,這種挑剔要適度,否則,學習就變成了挑刺兒,有這種學習態度的學習者,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如同沒有發現美的眼睛,美不見了。
學習態度的重要性,誇張一些說,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失敗的學習者,主要是失敗於態度,甚至可以說,全是失敗於態度。因為,學習者的成功,與學習者的進步緊密聯繫,而學習者的進步,是個人意義的,是縱向意義的,與其學習態度有關。只要學習者的今天勝過其昨天,我們就可以說,學習者進步了;如果勝過了很多,我們就可以說,學習者進步很大。這種進步,是學習者努力的結果,是學習者縱向比較的結論。
成功,是個變得非常功利的詞,有太多的人,把成功理解為比別人強,比別人牛。靜下來,想一想,這種比較有意義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樣一路比下去,我看只有上帝最後一個成功者了吧。這種比較,對於成長中的人,影響更糟糕,尤其是可憐的中學生們。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種比較最好不要用在自己身上,自找苦吃,這不是阿Q精神,因為成功原本就是對於態度的肯定。任何人,只要在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盡心盡力了,那麼,他就是成功的。任何人的成功,最終只能是態度的成功,精神的成功,而不是那些功利的東西。可能,追求功利的成功人士,更容易理解這一點。
良好的學習態度,是一個學者應該始終堅持的品質。有了良好的學習態度,我們才能“三人行,必有我師”;有了良好的學習態度,我們才能在低谷時不棄,在高潮時不驕傲;有了良好的學習態度,我們才能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目中無人。因為,學習使我們謙虛、自信,而良好的學習態度,使我們走向謙虛、自信。狂妄的人,多半一知半解;自卑的人,多半似是而非;謙虛的人,多半學富五車;自信的人,多半涇渭分明。
對於初學者來說,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很是關鍵。良好的學習態度,包括以下幾點:一、主動維持學習的興趣,二、合理安排學習的時間,三、誠摯尊重學習的對象,四、信任自己的學習能力,五、不急於求成。養成一種態度,需要磨煉,必然會有所反覆,甚至會有所鬥爭,但只要我們堅持,良好的學習態度是能夠形成的。
態度與習慣有關。人的許多態度,是隨著習慣而來的,或者說是習慣的表現。許多人之所以被人誤解為態度不端正,不是真沒有端正的態度,而是一些個人習慣影響了別人的評判,生活中,這種類型的誤解太多了。學習態度,也定然與學習習慣有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而許多有良好學習態度的人,並不見得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態度是不會長久的。
從而,良好的學習態度的養成,應該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學有所成者,都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都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中,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才能在生活中,不狂妄、不自卑。
只有規則的教導,孩子也許知道這件事不該做,但是在行為上不一定能做得到,這是因為動機面的教導還需要同理心的涉入。
例如A小孩看見旁邊的B小孩有餅乾,A很想吃,但B就是不請他吃。於是A趁著B不在的時候偷吃了餅乾。在實驗時,我們問A小孩:「偷吃餅乾對不對?」A知道這是不對的行為。再問A小孩:「偷吃餅乾是什麼感覺?」他會回答:「很快樂。」
A小孩的思維是:「除非我偷吃餅乾的時候有人在場,那麼我會被處罰。否則,雖然我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事,可是我很想吃,我還是拿餅乾來吃。而且餅乾很好吃,我吃到餅乾覺得很快樂。」
A小孩也許沒有「自己的餅乾被偷吃」的情感經驗,所以他也無法同理B小孩的餅乾被偷吃了的心情。4~6歲間,孩子的道德情緒開始萌芽,對別人的處境會有一些同理心,這個時候家長在管教時,就可以進行情感的涉入。
19/8/2022
查看詳情臺灣過去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以「定型化思維」的方式來教育學生,乃至於我們容易在學業或者是未來生涯發展上遇到挫折與挑戰時自我設限,錯過與成功相遇的機會。「成長性思維」則是提倡人有無限可能,只要不畫地自限都有成功的會。以下就Hundley, H. and Brock, A.所提倡與駁斥的兩種思維做一簡單比較:
「定型化思維」的人相信,每個人天生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因此會避免挑戰與失敗。我相信在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當中,經常會聽到同學或朋友說:「算了!學不會就換別的」。類似這樣的話,當聽久了或者是聽多了我們就會慢慢的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學不會,乃至於想要放棄。教育學者也將類似的情形稱之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Actualized)」,也就是說只要相信自己成功,就會成功;反之,如果自己都認為會失敗,那注定是以失敗收場。筆者國中時的同班同學(化名:小陳)就是受到定型化思維所影響,才會到目前都一事無成,小陳非常喜歡餐飲,很努力的考上了公立高職的餐飲科,沒想到這才是噩夢的開始,國中時偶爾做個小點心滿足大家的胃口還行,但是到了高職是受到專業訓練,小陳開始飽嘗失敗的滋味,不斷的萌生想要轉科的念頭,終於,不斷失敗後小陳開始認為自己不具有餐飲方面的才能而轉到普通科,之後讀到大學畢業進入私人公司當行政人員。
「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後天學習與努力,每個人都能有無限潛力,因此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認為,只要不放棄就可以不斷的往上爬,而且到達終點之前都有許多的未知與困難,他們也樂於挑戰。筆者的另一名國中同學(化名:小林)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典範,國中時筆者和小林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國中畢業後因為各自往不同的道路發展後顯少聯絡,直到近幾年才知道原來小林是某個電視歌唱比賽的常勝軍,這讓不曾聽過小林唱歌的我感到非常驚訝,於是開始關注小林,才知道原來小林一開始也是有被嫌棄過,甚至被認為不適合走唱歌的路線,但是藉由不斷的練習,慢慢的培養自己的歌喉與氣勢,小林相信自己並不是不能唱歌,而是缺乏練習,因此小林每天花了許多的時間練習每首歌的旋律與音調,最後終於一路破關斬將拿到冠軍,順利發行唱片。
從小陳和小林的例子可以發現,「思維」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臺灣的教育體制不斷的求新求變下,帶給孩子的始終是來自於保守主義的思想方式,安於現狀的中國傳統使得學生不敢挑戰未知而失去了發展的大好機會。然而,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學習的,只要讓小孩從小開始練習,就能讓小孩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所畏懼,正面迎向挑戰,讓失敗不再是可恥的代名詞,而是不斷精進自己並且邁向成功人生的墊腳石。
13/7/2022
查看詳情